新型冠状病毒以侵犯呼吸系统为主,根据首例尸检报告提示:弥漫性肺泡损伤伴纤维粘液性渗出,肺组织出现明显的肺泡上皮脱落和肺透明膜形成。说明病毒对肺组织以及呼吸功能的侵害非常严重,重者会进展为急性呼吸窘迫综合症(ARDS),危及生命。根据《2019新型冠状病毒肺炎呼吸康复指导意见(第一版)》中提到的呼吸康复干预手段包括:体位管理、气道清洁、呼吸控制训练、活动等。在疾病发展的不同阶段,存在不同的病理变化和功能障碍。针对不同病情的患者,正确的采用相应的呼吸训练方式,才能有效规避风险,提高训练效果。
无评估,不治疗!在选择训练方法前,首先要做评估。常用的评估内容有:
1、临床症状:
(1)咳嗽:效力、峰流速。
(2)痰:性质、量。
(3)呼吸音:粗、弱、哮鸣音、干啰音、湿啰音、部位。
(4)呼吸困难:程度分级。
(5)氧合指标:血氧饱和度、氧合指数、吸入氧浓度、动脉血氧分压、动脉血二氧化碳分压等。
2、临床辅查:血常规、CT
3、肺通气功能检查:阻塞性通气功能障碍、限制性通气功能障碍、小气道功能障碍。
4、呼吸肌肌力:吸气肌肌力,呼气肌肌力
5、膈肌超声:膈肌厚度、膈肌移动度、膈肌增厚分数
综合分析以上评估结果,根据不同的病情,建议选用以下不同的呼吸训练方式。
1、缩唇呼气和正压呼气:此方法可促进残气量排出。适用于有慢性肺部疾病史,肺功能示阻塞性通气功能障碍的患者。
方法:缩唇呼气:经鼻深吸气后屏气3秒,将嘴唇撅起呈吹蜡烛状,放松缓慢的将气体呼出。
正压呼气:设置呼气阻力10~20cmH2O,使用鼻夹,含住咬嘴,缓慢深吸气后屏气3秒,再将气体完全呼出。
综合分析以上评估结果,根据不同的病情,建议选用以下不同的呼吸训练方式:
缩唇呼气和正压呼气:此方法可促进残气量排出。适用于有慢性肺部疾病史,肺功能示阻塞性通气功能障碍的患者。
方法:缩唇呼气:经鼻深吸气后屏气3秒,将嘴唇撅起呈吹蜡烛状,放松缓慢的将气体呼出。
正压呼气:设置呼气阻力10~20cmH2O,使用鼻夹,含住咬嘴,缓慢深吸气后屏气3秒,再将气体完全呼出。
腹式呼吸:此方法可以降低呼吸功耗,激活膈肌肌纤维,促进膈肌收缩。适用于呼吸急促、启用辅助呼吸肌呼吸、膈肌厚度、活动度减低的患者。
方法:半仰卧位,上手放置于上腹部,经鼻吸气,感觉腹部随吸气隆起,吸到最大程度维持3秒,再缓慢呼气。
缓慢深吸气:此方法可促进和维持肺泡的扩张,改善肺通气。适用于各种原因导致的肺不张、肺实变、肺功能示限制性通气功能障碍的患者。
方法:设置吸气训练模式,难度系数为1星。使用鼻夹,含住咬嘴,呼完一口气后,缓慢的深吸气,看到肺容量标线逐渐上升,吸到最大程度后维持3秒,移开咬嘴,放松呼气。
抗阻吸气:此方法可增强吸气肌肌力,促进胸廓扩张,增大胸腔容积。适用于长期卧床、肌肉费用、呼吸驱动力减弱导致的限制性通气功能障碍的患者。
方法:根据评估测得的最大吸气口腔压(MIP)设置吸气阻力,以MIP的30%为训练起始值,逐步递增。使用鼻夹,含住咬嘴,呼完一口气后,快速用力的深吸气,吸到最大程度后维持3秒,移开咬嘴,放松呼气,读取吸气压数值。
↓
需注意的是:有肺大泡及肺质量较差的患者,不宜设置较高的吸气阻力,吸气速度也不宜过快。
小结:
呼吸训练,一呼一吸之间可以对血压、颅内压、 胸内压、肺泡氧分压、二氧化碳分压、气道内压、肺泡内压等产生影响,掌握正确的训练方法和适应症,可提高训练效果、规避训练风险。临床上每一位患者的病情都有差异,望能在基于评估和分析的基础上,酌情选择和实施训练技术。
↓
注意:新冠肺炎患者训练时应注意防护,使用细菌过滤器或简易隔离装置,减少飞沫的喷溅,呼吸阀头专人专用,仪器使用之后用75%酒精擦拭消毒。亦可利用物联网技术,实现一对多训练模式的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