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冬交替,天气干燥,早晚气温变化幅度较大,又到了呼吸系统疾病的高发季节。呼吸系统疾病分为急性上呼吸道感染疾病、流感、肺炎、支气管哮喘、慢阻肺、肺纤维化、肺心病等。
其中,除了急性上呼吸道感染疾病常于秋冬“肆虐”外,一些慢性呼吸道疾病,如慢阻肺、哮喘等,也会因为天气变化、冷空气来临而导致病情加重,出现咳嗽、咳痰增多,呼吸困难较前明显等症状,不得不加强治疗。
呼吸系统疾病秋冬季高发原因
1、天气转凉,部分呼吸道病毒猖獗,在全球大部分地区,这也是流感病毒、呼吸道合胞病毒的流行季节。
2、秋冬季节天气寒冷,出于保暖的考虑,室内通风欠佳,更易于病原体传播。
3、秋冬雾霾严重,空气中的有害颗粒增多,可损伤呼吸道黏膜上皮,使纤毛清除能力下降,黏液分泌增多,为病原体感染增加条件。
根据现在的健康管理理念,疾病的预防大于治疗,那么,针对秋冬季高发的呼吸系统疾病,应该采取什么预防保健措施呢?
咳嗽久治不愈,及时就医、食补疗养
天气转冷以后,很多人不注意添加衣物、及时保暖,给各种细菌、病毒侵害人体制造了机会,容易导致感冒,而感冒是引发上呼吸道感染很重要的因素。
如果病情控制不好,逐渐演变为下呼吸道感染,就会出现咳嗽、咳痰,甚至发展为肺炎。当患者咳嗽到医院就诊时,医生通常诊断为急慢性上呼吸道感染,并使用抗菌药物进行治疗,一般情况下这种咳嗽是可以治愈的。
因此,如果出现咳嗽久治不愈,应及时就医,排查病因。日常生活中,则应规避疾病的起病因素,除了注意换季的防寒保暖外,也可以适时进行食补疗养,比如在秋梨上市时,最好每天吃1—2个,这样可以养肺润燥、润肠通便、预防咳嗽;也可以食用一些金桔,每天可食3次,每次5—6个,也有特别的功效。
支气管哮喘,科学锻炼避免诱发因素
支气管哮喘是一种很常见的发作性过敏性疾病,受秋冬气候转变的影响导致的诱因就是常见的发病原因之一。
预防支气管哮喘最有效的方法就是注意季节交替时的自身调摄养护。具体来讲就是:
1、体育锻炼。许多支气管哮喘病人,由于担心受凉、感寒后哮喘发作,心理上处于紧张状态,而对体育锻炼有所顾虑,结果体质下降,反而发病增多。其实,体育锻炼对本病患者大有好处,病人可以根据自己的体质情况适当选择运动方式。例如:每天坚持慢跑、打太极拳等。
2、呼吸调整。比如唱歌:人在唱歌时,只能采用腹式呼吸。腹式呼吸能增大肺活量,减轻肺部压力。并且,唱歌还能振奋精神,激发体内潜力,使人从静止状态转入活动状态,同时心跳加快,肌肉紧张,有利于控制咳嗽;做呼吸操:做呼吸操可以改善支气管功能,保持呼吸道通畅,增强抗病力,防止感染。
3、避免诱发因素。支气管哮喘的发作,与致敏源有着密切的关系,发作过后,应细心寻找分析诱发因素,并尽可能加以避免。
4、饮食调养。忌烟、忌过咸食物;多吃高蛋白食物如瘦肉、肝、蛋、家禽、大豆及豆制品等,增加热量,提高抗病力。消化功能不好的人要少吃多餐;多吃含有维生素A、C及钙质的食物;根据自己平日身体状况,有针对地选择食品等。
慢阻肺,早筛、早诊、早治是关键
慢性阻塞性肺部疾病简称慢阻肺,是世界范围内常见的多发病。在我国,慢性呼吸道疾病高居城市死亡率的第四位,其中危害最大的就是慢性阻塞性肺部疾病。
目前,我国40岁及以上人群慢阻肺患病率为13.6%,总患病人数近1亿。在患有慢性阻塞性肺部疾病的病人中,容易遭到肺炎球菌的侵袭而感染肺炎。
慢阻肺的防治原则,一是病因预防,养成健康的生活方式、如戒烟、注射疫苗、规避大气污染环境等;
二是“三早预防”,即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主要是防止及延缓慢性阻塞性肺部疾病的进展;
三是临床预防,对症治疗,预防并发症发生与伤残,并积极开展康复工作,以提高生命质量。
用中国工程院副院长、国家呼吸医学中心主任王辰院士的话来说,“防诊控治康”是做好慢阻肺防控工作的关键环节,也即:“防”是指预防高危人群患病;所谓“诊”,就是对筛查出的慢阻肺患者进行及时干预;“控”就是控制慢阻肺患者的疾病发展,稳定患者病情,保护患者脏器功能,尤其是呼吸功能;“治”是指纠正患者所出现的病理和生理状态;“康”就是康复,通过患者教育、运动训练以及行为改变等综合康复治疗来改善患者的身体和心理健康状况。
此外,由于国内外大环境下的疫情反复,秋冬季除了做好呼吸疾病日常保健和防治工作,也要注意疫情防控:
秋冬季疫情防控小贴士
1、科学佩戴口罩。在人员密集的封闭场所、与他人小于1米距离接触时佩戴口罩。
2、减少人员聚集。减少非必要的聚集性活动,减少参加聚集性活动的人员。尽量不前往人员聚集场所尤其是密闭式场所。注意保持1米以上的社交距离。
3、提升免疫状态。坚持合理膳食、适当运动,保持良好的心态和充足的睡眠。
4、提高健康素养。养成勤洗手、戴口罩、公筷制等卫生习惯和生活方式。咳嗽、打喷嚏时注意遮挡。
5、加强通风消毒。室内经常开窗通风,保持空气流通。
6、及时就医就诊。若出现发热、咳嗽或腹泻等症状,要及时到医院就诊。
部分图文来源
百度文库/百度图片
侵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