呼吸康复是改善呼吸功能、提高生活质量的重要手段。但很多患者在呼吸康复过程中常存在一些误区,这些误区可能会导致康复效果不佳,甚至带来副作用。一起了解下吧
这些误区你中了几个?
1. 只有严重呼吸系统疾病患者才需要呼吸康复
呼吸康复的适用范围广泛,涵盖多种疾病阶段和不同严重程度的患者。其适用人群包括但不限于一些常见的慢性呼吸道疾病患者,如慢阻肺、支气管哮喘、支气管扩张症、间质性肺疾病、成人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肺癌、以及由于其他的一些呼吸相关疾病导致的慢性呼吸道症状或类似综合征。
呼吸康复满足不同疾病严重程度患者的康复需求,如轻中度患者早期介入呼吸康复可延缓疾病进展,重度/极重度患者呼吸康复可减轻症状、提高生活自理能力,危重症恢复期患者可恢复肺功能和体能。
此外,还有一些人会认为呼吸康复只适用于老年人,年轻人不用管?这种认知也是不对,比如一些长期伏案工作、缺乏运动的年轻人,适当的呼吸康复训练也能增强肺功能,预防呼吸系统疾病的发生。
2. 呼吸康复训练很简单,可以随时随意进行
这种观点是错误的,呼吸康复训练并不能随时随意进行,尽管训练动作看似简单,却有严格的规范和要求。错误的呼吸康复训练不仅无法达到预期效果,还可能会导致呼吸困难加重、肺功能恶化、运动损伤、心理负担加重、康复效果不佳或病情反复等问题,如常见的呼吸康复方式——呼吸训练,若训练强度过高,可能会导致呼吸肌疲劳,甚至加重呼吸困难。因此建议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呼吸康复。
3. 做了呼吸康复就不需要用药了
呼吸康复和药物治疗是呼吸系统疾病综合治疗的不同组成部分,有着各自不可替代的作用。呼吸康复和药物治疗通常需要联合使用,相互配合,以达到最佳的治疗效果。
中国慢性呼吸道疾病呼吸康复管理指南推荐:慢阻肺患者呼吸康复训练前联合适用使用支气管扩张剂。患者应在医生的指导下,根据自身病情,合理进行呼吸康复训练,并按时服用药物,切不可自行停药或减药。
4. 呼吸康复就是练练呼吸,学几个动作?
呼吸康复≠单纯的呼吸训练,它是一个综合性的康复过程,涵盖了呼吸功能的改善、体能的提升、心理状态的调节以及生活方式的优化。
呼吸康复训练内容也不止呼吸训练,还包括不依赖设备的运动训练、手法排痰和体位引流、主动循环呼吸技术、自主引流,依赖设备的呼气正压/振荡呼气正压治疗、高频胸壁振荡等。
5. 训练了大半个月了,感觉没啥效果
呼吸康复需要一定的时间和坚持,效果可能不会立竿见影。目前感觉没有效果,可能是因为训练时间尚短,或者训练方法需要调整。建议继续坚持训练,并咨询专业医生或康复师的意见,确保训练方法科学合理。同时,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和心态,有助于提高康复效果。
6. 症状一改善就停止呼吸康复训练
部分患者在症状稍有缓解时,便萌生停止呼吸康复训练的念头。更有甚者,秉持着 “有症状就练,没症状就停” 的错误做法。然而,这种不规范的康复行为,极有可能导致病情反复,甚至加剧症状恶化,为健康埋下严重隐患。以慢阻肺病为例,慢阻肺病是一种进展性疾病,即便症状有所改善,患者也应继续进行呼吸康复训练,以维持和巩固康复成果,防止病情进一步发展。
7. 长期吸氧会成瘾,一旦吸氧就离不开
长期吸氧不会成瘾。长期氧疗是慢性呼吸系统疾病患者治疗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目的是纠正缺氧,提高生活质量和降低病死率。对于需要长期氧疗的患者,如慢阻肺病、间质性肺病等导致的慢性缺氧或慢性呼吸衰竭患者,吸氧是为了维持正常的生理功能,而不是因为产生了依赖或成瘾。
8. 不喘不吸氧,吸氧的流量和浓度越高越好
呼吸慢病患者在不喘的状态下,也可能需要吸氧。呼吸慢病如慢性阻塞性肺疾病、间质性肺病等,会使肺部功能持续受损,即便在病情稳定、无气喘症状时,患者肺部气体交换功能依然欠佳,身体可能处于慢性缺氧状态。长期慢性缺氧,会对心脏、大脑等重要器官造成损害。呼吸慢病患者是否吸氧,需由医生依据病情及各项检查结果综合判断,而非仅依据是否气喘来决定。
吸氧的流量和浓度,并非越高越好,不同的疾病和病情需要不同的吸氧方案。对于大多数需要长期氧疗的患者,如慢阻肺病患者,推荐低流量(1~2 L/min)吸氧,每日吸氧持续时间不少于15小时,以维持动脉血氧分压(PaO₂)≥60 mmHg和/或血氧饱和度(SpO₂)≥90%。吸氧的流量和浓度需要根据患者的病情和医嘱来确定,过高或过低都可能带来风险。
9. 照搬他人的呼吸康复计划
“都是慢阻肺病患者,他的呼吸康复计划挺有效的,我也跟着他的计划试试”。这种认知其实是错误的,每位慢阻肺患者在病情严重程度、身体基础条件,以及生活习惯等多个维度,都存在显著差异。如果采用 “一刀切” 的方式,所有患者都执行统一的呼吸康复方案,不仅难以发挥理想的康复效果,甚至可能延误治疗进程,对病情控制造成负面影响。
呼吸康复是基于全面患者评估、为患者量身定制的综合干预措施。患者应接受全面评估,由专业医生或康复治疗师根据个人情况制定个性化的康复方案,以确保安全和有效。
10. 在感染或急性加重期也要继续高强度训练
对于急性加重期的慢阻肺患者,应以休息和积极治疗原发病为主,待病情稳定后,再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在医生或康复治疗师的指导下,逐步开展适当的呼吸康复训练,如缩唇呼吸、腹式呼吸等低强度训练,以改善呼吸功能和提高生活质量。
呼吸康复的正确打开方式
01 康复评估——了解你的呼吸状态
中国慢性呼吸道疾病呼吸康复管理指南推荐:对所有参与呼吸康复的患者进行呼吸康复评估。在开始康复前,医生或呼吸治疗师会通过以下方式为你“量身定问诊”:
① 病史采集
通过与患者深入沟通,全面收集疾病史、用药史、手术史信息。同时,了解吸烟史、运动习惯、职业暴露情况以及营养状况,细致评估病情对其日常生活产生的影响,分析患者的症状特点。
②肺功能评估
运用专业设备与技术,对患者进行肺功能检测,明确是否存在通气功能障碍,并判断障碍类型及严重程度,为后续康复方案制定提供关键依据。
③ 运动能力评估
采用6分钟步行试验,记录患者步行距离和血氧变化,对其日常活动耐力进行科学评估。
④ 心理评估
通过专业的心理量表和面对面的交流来了解患者的心理状态,以便及时处理和治疗心理障碍。
02 康复计划——量身定制,满足个性化需求
根据评估结果,康复团队会为你制定计划,通常包括:
① 呼吸训练
通过腹式呼吸、缩唇呼吸、呼吸训练器辅助呼吸训练等训练方法,可以更好地控制呼吸节奏,提高呼吸效率。
② 运动训练
医生根据运动能力评估结果,为你安排适合的有氧运动和抗阻运动。如步行、恒定功率自行车、哑铃、弹力带等。需要注意的是,有氧运动训练中指脉血氧饱和度(SpO2)应始终≥88%,如果运动中 SpO2<88%或下降超过4%,应停止训练,并补充氧疗。抗阻运动训练时应避免屏气。
③ 咳嗽和排痰训练
采用手法排痰、体位引流、振动正压通气排痰等物理治疗手段来帮助患者清除气道分泌物,保持呼吸道通畅。
03 自我管理——掌握主动权,成为康复的主人
作为患者需要积极参与到康复过程中,通过自我管理来巩固康复成果。
① 规律用药
严格按照医生的嘱咐,规律使用药物治疗。如掌握正确吸入技巧,确保药物有效;长期规律用药,不擅自停药/换药;明确药物分类、分清用途;警惕急性加重,备好“急救药”等,做好科学用药。
② 自我监测
每日留意咳嗽、咳痰、喘息的发作频率和严重程度,一旦咳嗽加剧、痰液量及颜色性状异常,或是喘息气促难以缓解,需格外警惕。有条件的慢阻肺患者可在家配备小型肺功能测试仪,随时观测自己的肺功能指标和情况。
③ 健康生活方式
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对呼吸康复至关重要。需要做到以下几点:戒烟限酒,避免接触空气污染严重的环境,合理安排饮食,保证摄入足够的营养,增强身体免疫力。此外,还需适当进行一些日常活动,如散步、太极拳等,保持身体的活动能力。
④ 定期随访
定期随访是确保康复效果持续的关键。遵照医嘱坚持定期至医院进行随访,包括肺功能检查、症状评估等。医生会根据随访情况及时调整治疗方案和康复计划,确保康复进程顺利进行。
参考资料:
[1]中国医师协会呼吸医师分会, 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学分会, 中国康复医学会呼吸康复专业委员会, 等. 中国慢性呼吸道疾病呼吸康复管理指南(2021年) [J] . 中华健康管理学杂志, 2021, 15(6) : 521-538.
[2]中华医学会,中华医学会杂志社,中华医学会全科医学分会,等. 中国成人呼吸系统疾病家庭氧疗指南(2024年)[J]. 中华全科医师杂志,2025,24(1):11-27.
[3]中华医学会,中华医学会杂志社,中华医学会全科医学分会,等. 中国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基层诊疗与管理指南(2024年)[J]. 中华全科医师杂志,2024,23(6):578-6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