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卒中康复是场“持久战”,呼吸训练要及早介入!

栏目:呼吸科普 发布时间:2021-09-11

数据显示,我国目前有脑卒中患者约600余万,幸存者中约有70%~80%不同程度丧失劳动能力,重度致残者占40%以上,复发率41%,给家庭和社会带来极大负担。循证医学证实,在脑卒中存活的患者中,进行积极的康复治疗后,90%的存活患者能重新恢复步行和生活自理能力,30%的存活患者恢复一些较轻的工作能力,反之,不进行康复治疗,上述两方面恢复的百分率相应只有6%和5%。


脑卒中-康复-持久战-呼吸训练-介入-呼吸训练器-肺功能-肺功能检测仪-肺通气指标-肺活量-中风-脑出血-肺部疾病-肺炎-吸气肌-呼吸肌-呼吸操


脑卒中是全球第二大死因疾病,也是全球致残的主要原因之一。常见的针对脑卒中患者功能障碍的康复方法往往是:运动训练、药物干预、言语训练、吞咽训练、康复促醒、膀胱肠道功能训练、感觉训练等,而呼吸康复则常常被忽略。然研究表明,中风不仅会导致上下肢的肌肉能力下降,引发各项功能障碍,还会影响呼吸系统。


脑卒中-康复-持久战-呼吸训练-介入-呼吸训练器-肺功能-肺功能检测仪-肺通气指标-肺活量-中风-脑出血-肺部疾病-肺炎-吸气肌-呼吸肌-呼吸操


1 脑卒中患者呼吸模式的改变


典型的脑卒中患者表现为呼吸模式的改变,呼吸功能下降,呼吸肌力量下降,隔膜麻痹的活动减少。此外,呼吸功能下降与退化,会导致活动限制,提高呼吸并发症的潜在风险。中风后呼吸系统功能障碍与吞咽困难和无效咳嗽相关,可能增加吸入性肺炎的风险,吸入性肺炎已被认为为中风后非血管死亡的主要原因。


2呼吸肌训练对脑卒中患者的影响


Khedr等研究报道了呼吸肌训练对肺功能的影响,脑卒中病人的膈肌偏移能力减少了 41%,用力肺活量和第一秒用力呼气流速与正常人比较平均下降了50%。目前也有一些研究将呼吸肌训练对肺功能的影响作为脑卒中康复训练疗效的观察指标。


一项"荟萃分析"的研究结果表明,呼吸肌训练能显著改善脑卒中病人的用力肺活量和第一秒用力呼气流速,与没有经过呼吸肌训练的脑卒中病人相比,经呼吸肌训练的病人用力肺活量能提高1.99L,第一秒用力呼气流速能提高1.22L。


3脑卒中患者呼吸功能障碍的康复治疗


脑卒中患者呼吸康复的主要目的是增加吸气肌肌力和耐力,提高咳嗽能力,改善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现象,进而增强心肺适应能力,改善生活质量。


体位训练

在脑卒中的患者中,呼吸功能障碍常引起患者的运动功能减弱、自主咳嗽能力的减弱以及呼吸困难等情况的发生,通过常规的体位摆放以及频繁的变化体位可有效的增大肺泡容量、增强黏液纤毛输送作用、帮助分泌物的清除。


呼吸再训练

呼吸再训练(respiratory retraining)是指通过呼吸运动训练及呼吸调整,减轻患者呼吸困难症状的训练方法,其中包括腹式呼吸、缩唇呼吸、叠式呼吸等技术等。有实验证实腹式呼吸结合缩唇呼气训练能够提高脑卒中患者腹部呼吸肌的兴奋水平、改善肺通气。


吸气肌训练

已有研究证实,脑卒中患者常存在呼吸肌功能的减退,这不仅提高了各类呼吸疾病的发生率,还常常导致患者通气模式的改变、日常生活能力下降等严重问题。


在病程早期,大多数研究通常采用体外膈肌起搏器进行膈肌的被动刺激;当患者能够较好的配合时,大多数研究均采用流量相关的压力阈值装置,其机制在于呼吸肌纤维接受压力负荷训练后,肌肉中的Ⅰ型和Ⅱ型纤维均会呈现数量及体积增长的趋势。


此外,脑卒中患者在接受呼吸肌训练后,可能减少呼吸肌“窃流”现象,激活腹直肌、腹横肌等核心肌群,在提高运动耐力及维持核心稳定上起重要作用。


运动训练

脑卒中患者因失神经支配或营养不良、继发性疼痛、肌张力异常甚至长期制动等原因常有运动功能减弱的情况出现。各种模式的运动训练可改善骨骼肌功能,提高运动能力,随着骨骼肌摄氧能力和效率的提高从而减少呼吸困难的症状。


案例分享

两年前,85岁的吴老伯突发脑卒中,此后一直头痛伴肢体活动不利。今年6月,吴老伯又因肺部感染,长时间卧床,活动乏力且活动量减少,活动后胸闷气促症状明显,导致身体整体机能减退。


脑卒中-康复-持久战-呼吸训练-介入-呼吸训练器-肺功能-肺功能检测仪-肺通气指标-肺活量-中风-脑出血-肺部疾病-肺炎-吸气肌-呼吸肌-呼吸操


为提高吴老伯的运动耐力与心肺功能,防止肺部并发症的发生,治疗团队为其定制了一套呼吸训练法,并且每天一次在患者床边指导,每次30~45分钟。患者的呼吸训练方法如下:


1.呼吸训练器训练

患者经抗阻式呼吸训练器训练呼吸。阻力吸气及呼气每天进行2~3次训练,每次训练时长15min。训练时间次数视病人情况逐渐增加,以增加吸气肌耐力。


2.腹式呼吸训练

卧位/坐位,经鼻吸气,从口呼气,吸气时可见到上腹部鼓起,呼气时可见到腹部凹陷,胸廓保持最小活动幅度或不动。用一手按在上腹部,呼气时,腹部下沉,该手稍微加压用力,以进一步增加腹内压,促使膈肌上抬;吸气时,上腹部对抗该手的压力,徐徐隆起。每天进行两次训练,一组15次,每天2组。


3.吹长龙口哨训练

患者吹长龙口哨,维持吹响状态5秒为一次,一组10次,一天2~3组。


4.吹水泡训练

用一根长吸管和半杯水,患者含住吸管放进水中均匀吹气,通过观察水泡持续时间判断患者呼气时间,一组5次,并记录每次呼气时间。


5.转移纸片训练

将一个纸盒分为左右均匀两边,患者通过吸管吸取一边的小纸片,并在不让纸片掉落的情况下,过线,将小纸片运送到另一边,直到把所有的小卡片运送完成为止。


6.呼吸保健操训练

全身性呼吸体操是指将腹式呼吸、缩唇呼气和扩胸、弯腰、下蹲等动作结合在一起的锻炼方法。步骤如下:平静呼吸,立位吸气,前倾呼气;单举上臂吸气,双手压腹呼气;平举上肢吸气,双臂下垂呼气;平伸上肢吸气,双手压腹呼气;抱头吸气,转体呼气;立位上肢上举吸气,蹲位呼气;腹式缩唇呼吸,平静呼吸。


通过近两个月的训练,吴老伯已从床上活动过渡到室外活动,生活自理能力较前改善,步行能力增强与步行距离增加明显,呼气相较前明显延长,交换气更加顺畅,长时会话训练无明显不适反应。


温馨提示:在进行锻炼时,不一定要将上述步骤贯穿始终,可结合患者的具体情况在医师指导下选用,如病情较重则不可用蹲位等姿势。


部分素材来源

中国卒中杂志

百度文库

侵删